节后深圳这些办事窗口上演"空岗记"!被曝光之后……
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
一周时间 深圳又发生了哪些特别的事?
谁又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你们 吐槽、关心的事情 又是否得到了回应?
新闻事件的背后 剥开现象看本质
“危机应对”像一面镜子
照出事件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们与你共同关注三月末
深圳大件事重磅推出
“黄金24小时榜单”
▼
两期榜单做下来,我们既看到了一些涉事单位在面对危机事件上的惯性无力,也看到了一些相关机构在主动积极听取民意。
舆论监督的作用,在于推动社会进步,我们欣喜的看到,仅仅做了两期榜单,已经引起一些部门、机构的重视,也对推进危机矛盾解决有了促进作用。
不一样的角度和灵感
让你不出家门秒知深圳大件事!
请和我们一起监督!
▼
放假期间
但很多事情仍在发生
你有错过他们吗?
多个事件在深圳引发强烈关注
先来看看你眼熟吗?
在本期第三期榜单里,我们分析“脏甘蔗汁”的背后故事,讲述“华为签约市政府”的舆论意义,运用信息发布、应对速度、应对成效、舆论引导四个考核标准,为4月2日至4月8日在深圳发生的大事小事打分。
下面上榜单
▼
这些事件是否曾触动你的心弦
大众的声音又到底如何
我们总结归纳了他们的好与不好!
▼
案例分析
LET'S GO
● 深圳一工地铁皮棚坍塌致2死3伤
——重大安全事故应及时公布调查进展
事故发生次日,石岩街道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不便提供情况通报。再次回访时,维持秩序的执法人员称,采访事宜须联络石岩街道办。最终,宝安区安监局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后续消息,使得整起事故调查有了基本结论。
为消除隐患、方便整改,事故现场的封锁无可非议。但若能及时更新调查进展、着眼于公众关切,有一说一,做到信息充分公开透明,方能打消公众疑虑。在面对重大安全事故时,无可奉告往往成为相关责任单位的“通用招”,在真相没有公布之前,这种应对反而会带来反效果,让公众猜测是不是内有隐情。
● 记者暗访深圳多家单位及办事窗口
——个别现象虽不能代表整体,但噤声有时意味默认
纠正“四风”问题,不停步不止步,作风建设在路上,虽然距离春节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纪委监委依然做了一次突击检查,暗访组共出动32人次,分别前往12个行政服务窗口,以及15个市直单位检查。
最终,查出了市规土委、市民政局、市水务局三家单位,分别有迟到早退嗑瓜子现象。个别员工的作风固然不能代表整体的风气,但事后三家单位都没有针对查处内容对媒体和公众作出解释,让公众觉得这三家单位确实在行政作风上有待加强。
● 深圳三月一手房价环比下跌6元
——玩笑也可以化成一次宣传机会
每月一次的房价涨幅发布都是楼市的晴雨表,实际上,官方公布深圳房价连跌18个月算是调控得力,却没想到变成了网络段子。因为专家的话和字幕被做了剪辑,成为了网上恶搞的段子,深圳的高房价也连带被调侃。本着一半娱乐大众,另一半辟谣的态度,专家本人乐呵做出了回应,倒是作为主管部门的规土委,未作评论,少说固然少错,但发散性来想,如应对得当,此次事件更可以转化为一次释疑的机会,乘机推广深圳的楼市调控政策。
● 龙华男子住店遭殴打 报警1个月后才立案
——本是一场可以解释清楚的误会
龙华公安分局回复称,因为该案中当事人进行了2次伤情鉴定,第一次构成轻微伤未达到立案标准,第二次构成轻伤二级达到立案标准,达到立案标准后便马上以涉嫌故意伤害罪进行立案。
从警方的回复来看,这似乎是一场可以解释清楚的误会,但为什么没能给出合理解释,值得思考。每遇到纠纷事件,当事人和民众对于真相的渴求,在这期间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处理此类事件时,不仅要把真相公之于众,更要把握好时间节点,以免被动。
过去一周
深圳的大情小事不少
但有些期待已久 却发现落地毫无声响
而有些事情却突然走进大家的视线中
事情背后是否另有隐情?我们一起关注
▼
案例分析
LET'S GO
● 深圳两男子网吧上网突然被众人围住
——控烟好事需民意支持
始于2014年的深圳控烟行动,让深圳的公共场所环境和空气,比国内众多城市都优。这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意支持,而定期做“控烟车轮战”的检查,实际上就是聚拢民意、形成社会凝聚力,完成控烟行动的宣传机会。
而从上周开始的2018年首轮控烟执法督查“车轮战”,正是开了一个好头,联合多家电视、平面媒体直播执法现场,掀起一波传播热潮。对更多想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起到告诫作用,多部门联合执法效果明显,传播力广。
● 智慧城市暨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市民都关心的民生实事,却未引起关注
在今年初的市两会上,市长陈如桂透露,深圳要用三年时间打造智慧城市,作为民生实事当时引发了众多关注,而时隔几个月,等到真正开始部署智慧城市建设时,一场由经信部门牵头的工作会议,却未引起媒体关注。
从市民的角度来说,想关心自己的未来生活,希望得到更详细的信息。但相关部门仅小范围发布信息,以通稿形式发布未做解读,公号发布内容仅有1500多阅读量,与深圳大多数市民的关注度形成反差。
● 一根甘蔗榨出五杯汁? 街头鲜榨甘蔗汁看完吐了
——城管执法的一次“釜底抽薪”
上周全国的公号都被“脏甘蔗汁”刷屏,实际上街边食品安全问题总是“自带流量”,能引发刷屏式关注。这种做法其实不仅限于在深圳,深究其背后屡禁不止的原因,大抵是违法成本低,即便被没收罚款也损失不大。
真正能起到“釜底抽薪”作用的,是把制作过程展示给消费者看,告诫消费者不要买街边的“脏甘蔗汁”,在这一点上,深圳宝安区城管部门做到了主动邀请媒体,并拍摄执法过程,一条10万+阅读量的稿子自然不在话下。
除却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有些企业也有了新动向
你说和你无关?快看看
不但有关而且关系很大
▼
在本周的企业危机榜单中,聚焦热度最强的当属“宝万华大战”事件,涉事企业主体之多,企业内外部的利益纠葛之复杂,也让舆论声音愈发繁杂,企业高层的持续“爆料”发声和相关企业的回应让事态走向也愈不明朗,引发各方猜测。
同时,消费者、投资者权益受侵害的事件,如顺德佬被曝出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钱富宝和中仁财富涉嫌诈骗等也成为本周的关注重点。
案例分析
LET'S GO
● 宝万华大战后续,万科前独董继续报料
——舆论走向的复杂让事件有失焦态势
在年初万科独董刘姝威“炮轰“宝能,宝能在近日又宣布减持万科股份后,本应消停一阵的“宝万华大战”却因万科两位独董继续发表言论,再度“升温”。在面对万科前独董华生指控的宝能违规利用险资收购股份和现独董刘姝威的指控华润置地将109亿元的地以4亿元卖给宝能,宝能和华润置地快速通过企业的官方渠道给出回应,并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但从在信息发布的内容上看,企业只停留在“给出态度”,并没有作出更多解释,而此事又与2015年“万宝股权之争”的争议事态相勾连,所以也引发舆论多方对宝能系的猜测和报道,更有不少专业媒体对这一指控作出了专家解读和对两位独董言论做出否定,焦点从原本的“炮轰宝能”、“宝能减持”到后来发展到对万科独董刘姝威言论边界和个人观点色彩的质疑,更有自媒体报道将刘姝威列为“中国三大最不能惹的女人”之一,同时此时也引发业界对独董职能和制度的思考,舆论走向的复杂让事件有失焦态势并持续发酵。
● 金立深陷债务危机,裁员50%
——发声及时,获得部分民众谅解
从回应的速度上看,24小时内,金立手机的公司高层先后通过微博发声,副总裁俞雷连发两条微博辟谣,向大众传递积极解决的态度,另一方面董事长刘立荣诚恳承认并说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承诺担责和给出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由于发声及时,信息透明度也相对较高,除了通过自身媒体渠道表态以外,对媒体也开放信息,所以在舆论引导上也获得较好效果,获得了部分民众的谅解,但也存在对企业事态持失望和消极态度的群体,金立想彻底挽回形象必须先扭转事态,落实危机的实质处理。
● 顺德佬被爆食品卫生问题,5家门店被约谈
——管理漏洞成灾,态度诚恳但收效不佳
顺德佬被曝光其园岭分店后厨存在老鼠成灾、餐具清洁状况堪忧等问题后,福田区食药监局对辖区内5间分店进行排查,还是发现不少管理漏洞。在回应速度和信息发布上,餐饮负责人及时向消费者道歉,传达诚恳、担责的态度,但消费者对餐厅卫生、食品安全仍有不少疑虑,对整改后的餐厅仍抱有一定的消极情绪。
过去一周
有些企业的动态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
一句“不走”都能分分钟刷屏
企业和城市的关系生动了起来
他们为什么火?为什么引人关注?
答案都在这里!
▼
案例分析
LET'S GO
● 任正非:华为从未想过外迁
——典型的企业正面传播案例
华为一直被外界谣传将搬离深圳,多年来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的任正非,在上周少见的作出公开回应:华为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无疑都给各方都吃了一颗“定心丸”,相关新闻在南都app上阅读量超20万。
从任正非回应的内容上看,正声企业发展,明晰和深圳关系,不骄不馁不卑不亢,坦诚直面争议的态度广受大众的认可与好评,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详实回应更做到了信息的透明化,无疑也增强了传播力度,细节的描述无形中也宣传了对华为所崇尚的“狼性文化”的宣传,达到了舆论引导的良好效果,更为企业传播增添范例。
● 新乐视智家和腾讯达成视频合作
——双方互动才能形成积极传播
企业之间的合作本应是喜闻乐见的行业热点,但由于乐视近日在资本市场上争议表现,在外界看来这起热点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合作。不少媒体分析认为,一直以来受乐视网整体发展的拖累,新乐视智家的发展并未有大的起色,此次与腾讯合作是一次机会,犹如抓住“救命稻草”;
但有关此次合作具体内容和规划,乐视方主动释放了较多信息,腾讯方面则看起来相对被动,企业双方如能在表态上形成较为对等或呼应状态,传播效果可能会更显积极正面。
● 德企携手深企成立模具增材创新中心
——“讲人话”的宣传才更得人心
德国企业EOS是金属和高分子材料工业级3D打印全球技术领导者,首次携手深圳本土企业成立模具增材创新中心,备受行业内外的关注。但在未来的规划和布局,以及产生的影响上看,企业并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或从中找到更有趣的传播点。
对业外人士来说,若没有深入浅出的解释和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他们可能并不能感受到新闻的要点所在,企业可在传播特色和途径上做更多的突破。
深圳每周什么事老百姓最关心?
深圳每周又有哪些问题被解决?
如果你想一一了解
敬请关注每周推出的
深圳大件事黄金24小时榜单
*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你最关心那些事儿~*
出品:南方都市报、深圳大件事新媒体研究院
数据分析:傅静怡 周世玲 黄玮 刘颖 邵枫 邱墨山
数据收集:蔡红玲 罗文翔 郑千惠 贺可 制图:刘寅衫